新文化运动在江西的开展

日期:2024-08-15 来源:井冈山培训中心

一、改造社的成立和《新江西》的创办

五四运动后,江西出现了一个以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浪潮。在这个浪潮中,全省出现了一批以阐释民主观念、介绍新思想、提倡新教育、促进人的思想启蒙和改造社会为宗旨的社团和刊物,给社会带来一股清新、开化之风。其中,最富有影响和成果的社团和刊物是改造社及其社刊《新江西》。

改造社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成立最早的江西进步社团。创办者袁玉冰是泰和人,1918年考人南昌二中读书,负有改造社会的大志,曾赋诗光阴去我太匆匆,忽忽年临二十中。矢愿从令坚立志,要为世界主人翁。五四运动时为南昌二中学生领袖,首次读到《新青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0年7月,在校联合黄道、徐先兆、黄在璇(野萝)、黄家煌、刘铁、石廷瑜、支宏江(江岩)等七名有志学生,组织鄱阳湖社,谈论国事,抨击时弊,探寻改造社会的问题。随着思想的深入,他们感到鄱阳湖社的名称难以体现社团的宗旨,即于12月改名为改造社,并在1921年1月1日召开改造社成立大会。会议确定造社以改造社会为宗旨,通过了改造社简章,决定成立出版部,出版发行《新江西》季刊。一致推举袁玉冰为改造社主要负责人兼《新江西》主编,社址设在南昌二中。

改造社成立后,向往者云集,一批进步青年陆续加入。6月,在南昌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就读的弋阳青年方志敏,也加入了改造社,并在校内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在此前后,江宗海、汪群等中学生,苏芬、方铭竹等大学生及教师张石樵等也陆续入社,使改造社的队伍不断扩大。为严密组织,袁玉冰还为改造社订立了八条社规:(1)积极地破坏不良的社会制度。(2)社员只能信仰主义,绝对不能信仰宗教。(3)对于民主革命的政党,只能援助,不能加入。(4)社员须有一种体力劳动或精神劳动的正当职业。(5)社员不得为资本家的助手。(6)社员生活须平民化。(7)社员不得有不良嗜好,如嫖赌烟酒之类。(8)社员对于下列各种应该有所研究:①马克思学说;②社会学;③外国语(至少一种);④世界语。

改造社成立时,即决定由袁玉冰主编《新江西》季刊。9月3日.《新江西》第一卷第一号正式出版。袁玉冰在刊物《宣言》中写道,我们是主张改造社会的,发行本刊,就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我们改造社会,先在江西做起。本刊就在江西出版,所以就叫它做《新江西》。他还提出了改造社会的三项政洽主张:(一)发展德谟克拉西(即民主)的真精神,打破各种不平等制度;(二)劳工神圣,是我们良心的主张。要使他们有觉悟,能自动;引着他们到光明的路上去;(三)我们对于社会的一切现象,惟有下严格公正的批评,由此才寻得真理来。《宣言》还明确指出:我们最终的目的:在使这个黑暗的旧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要建设一个光明的新江西,袁玉冰进一步提出必须做到三点:像一道强烈的闪电,划破了漆黑的夜空,像一个巨响的惊雷,呼唤着江西人民的觉醒。

1922年秋,袁玉冰去北京大学学习,其他改造社主要成员也先后到北京求学。同时,随着改造社的发展,社员分布江西、湖南、上海、四川、日本等地,袁玉冰遂决定在组织上将改造社扩大。同年10月6日,袁玉冰召集在北京的成员开会,决定在北大设立改造社总社,在南昌、上海设立分社:将《新江西》由季刊改为不定期刊(后移上海出版);社员每月每人至少通信一次,以加强联系。改造社的活动形式至此有所改变,但其影响则更为扩大。

二、新文化运动在全省各地的开展

在江西新文化运动中,除改造社和《新江西)外,全省各地的知识分子也群起响应。他们在各自活动的范围内传播新文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南昌是省会所在地,是江西新文化运动开展的摇篮。早在1919年8月1日,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豫章新闻》报就在南昌三道桥谌家巷创办。这份报刊以研究人生、提倡新文学、介绍新思想、促进新教育、解释德谟克拉西为主旨。它在出版之初,就被北京《晨报》以《江西舆论界之新生命》为题作了报道。同年12月,江西妇女联合会又在南昌高升巷创办了妇女通俗学校,专门招收中年失学妇女人校学习,对她们进行新文化教育。同时,江西通俗教育会创办的《通俗周报》《新民报》每星期日开辟的《作新民》副刊,都在宣传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成绩。此外,还有孙师毅、刘和珍等组织的觉社(觉悟青年之社)和创办的《时代之花》杂志,江西女子师范学校出版的《江西女子师范周刊》,南昌省立二中出版的《二中周刊》,心远中学出版的《心远周刊》以及《学殖》月刊、《大江报》等,都在江西新文化运动中有所建树。

在全省各地,新文化运动中组成的社团、创办的刊物和学校也如同雨后春笋。九江严运生、王子平等组织的九江人社;永修王环心、张朝燮等组织的永修教育改造团;武宁青年创办的《武宁平民》;宜春省立第八中学创办的《校友会》杂志;宜丰县在外地求学青年组织的宜丰旅外学会;万载龙松泉等组织的县立模范小学校友会和该县在宜春省立第八中学读书的学生组织的新民学会;铜鼓陈逸群等组织的竞进学会;清江旅省学友会出版的《清江旅省学友会期刊》;丰城旅省学生会出版的《丰城周刊》;高安旅外学生会傅仲嘉、陈锦垣等出版的《高安曙光》;吉州十县旅京学生会出版的《吉州》杂志;万安曾天宇、张世熙等组织的青年学会"和创办的《青年》杂志以及该县社会教育促进会出版的《会刊》;安福道南书院师生组织的道南新学会;永丰宋大勋、袁振亚、薛佐唐等创办的永丰青年书报社;寻邬(今寻乌)邝摩汉、曾有澜、刘维销、刘维锷、古柏等创办的《寻邬》月刊;瑞金邓希平、谢登鹤创办的醒群小学;兴国进步青年创办的忧道小学;抚州省立第三师范创办的《三师校刊》和《教育镜》杂志;贵溪汪群、江宗海、杨庸、张石樵等组织的贵溪青年社和创办的《溪音》杂志;弋阳方志敏、黄镇中、邹琦等组织的九区青年社;乐平汪镕山、鲍铭九、方曦等组织的星社和创办的《洎声》杂志;浮梁旅省学生会创办的《志成年刊》等,都在江西新文化运动中作出过比较大的成绩。此外,还有许多外出求学的学生,他们虽然没有组织社团或创办刊物,但也利用寒器假回家之机,带回了许多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书刊,为江西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作出了贡献。

江西新文化运动,除组织社团、创办刊物和学校外,所涉内容非常广泛,许多学校掀起了教学改革运动,跳出以往《四书》《五经》的旧圈子,普遍向学生传授新文化、新科学、新思想,并派代表到开教育风气之先的江浙等参观考察。许多有志青年不满足在本地读书,纷纷前往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南昌甚至国外求学。许多报刊纷纷革新内容,刊载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白话诗歌和白话小说。许多学生在校内外争相演出讽刺时弊、揭露外国列强侵略和军阀官僚腐败统治的新戏。许多学校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界限,同时招收男女学生,实行男女同校学习。许多进步青年在劳工神圣口号的鼓舞下,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开通民智唤起民众的工作。许多青年积极反对压迫妇女的三从四德"为主要内容的旧道德,争取妇女的求学、交友和婚姻自由等权利。这些都是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

新文化运动在江西各地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文化和陈规陋习对江西人民的禁锢,开阔了江西人民的视野,为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掀起赴法勤工俭学热潮

江西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江西爱国知识青年寻求教国教民的方法和道路的重要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缺少劳工,中国教育界的蔡元培等趁机发起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为寻求救民救明的真理社法勤工俭学,除了学习科学技术外、大多是为了汲取社会科学知识,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达到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为此,一批胸怀大志的江西青年学子,远渡重洋,前往法国留学。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至1920年,全省赴法勤工俭学的人数,共计30余人。其中,萍乡人数最多、占10人,其余为进贤、宜黄、雩都、乐安、临川、修水、瑞昌、九江、贵溪、宜丰、南昌等地学生,每县一人至三人。

这些学生到达法国后,大多分配在法国的巴黎、蒙达尔、里昂、沙都智里、番多母、木兰、马赛等地学校,学习机械、电机、建筑等专业,个别学生学习航海,同时分配到法国的些工厂实习。他们在法国留学期间,成立了江西省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会.以达互通声气,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工读,早日回国的目的。他们在法国,不但为法国作为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发源地所吸引,而且也被当时法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所吸引。他们努力学习法国的科学技术,积极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各种政治活动。其中有,1921年2月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数百人赴中国驻法使馆,为要求生存和求学权利的请愿活动;同年8月的全国巴黎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联合旅法各界华人反对中法大借款的集会;同年9月,全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前往里昂中法大学,争取回该校学习的请愿活动等。同时,江西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还发起了向江西省政府请求拨款救济本省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行动。这行动由巴黎华法教育会将他们的申请书转致江西省政府,终于促使江西省政府拨给了江西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一些救济款。江西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到达法国后,其中一部分学生思想感情逐渐发生变化。他们一方面看到了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巨大差距,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拥有大量财富,终日劳动的工农大众却生活在最低层。严酷的现实促使他们由对它崇拜转而对它失望,并逐步靠拢无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

江西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熊雄、傅烈、饶来杰、彭树敏、萧复之等人,先后参加了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并于1923年至1924年先后被委派转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并自1925年起陆续回国,参加革命斗争。而其余未参加党、团组织的江西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学成回国后,则为振兴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


网站首页

拨打电话

联系我们